不过,据《现代快报》报道,最近,家住连云港灌南的王大妈在家里清洗海虾时,右手中指不小心被虾尾刺破。一开始她没当回事,结果没过两天,开始发烧并且双下肢肿胀,后病情迅速发展导致其多脏器功能衰竭,最终不治身亡。
海洋创伤弧菌免疫力低下人群易被感染
普通的虾尾巴刺伤为何要了人命?当地医生表示,王阿姨感染了一种名叫“海洋创伤孤菌”的细菌。
这种病菌果真杀伤力这么强吗?浙江医院感染科副主任雷延昌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,海洋创伤孤菌主要寄生于海洋贝壳生物中,比如被鱼类、贝类,或是食用生蚝、生鱼片。
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污染海水、生食污染的海产品或被刺伤感染,主要发生在亚热带地区,南美洲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。我国主要在台湾、香港和东南沿海,浙江也曾有过报道。海洋创伤弧菌较为罕见但非常凶恶,染上后发病迅速,会出现发烧、皮肤红疹、水疱等症状,若不治疗会引发皮肤大面积坏死、全身中毒、多重器官衰竭最后致死,且48小时内的死亡率超过5成。
感染主要发生在免疫力低下人群,如患有肝硬化、酒精性肝病,血色病等。据说,王阿姨本身肝不好,这也是病情恶化迅速的原因之一。
每年5月到10月的温暖天气,是创伤孤菌最易出没的季节。渔民和渔业加工人员感染发生率较高。防治主要靠早发现,提高认识、及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。
切断两种感染途径
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统计,美国每年有大约205起相似的感染案例,15%至30%的感染案例会经历截肢。不过,在全世界范围内数量并不多。
感染创伤孤菌,有两种途径。一种是食源性感染。就是食用生的,或者没有加工到全熟的贝壳类海鲜。还有一种就是皮肤伤口感染。这种感染不分人群。大多是由于在处理鱼虾贝壳类食物时,伤口处接触的食物,感染了带有海洋创伤孤菌。
记者查阅了相关报道,浙江温州曾有此病发生。因此,接触生活海鲜时最好做一些防护。处理海鲜时,也应该戴上防戳伤的手套。如果不小心被扎到,请立即用肥皂水冲洗伤口,皮肤出现局部红疹和水泡,应尽早到医院就诊。
需要提醒的是,肝硬化、酒精肝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在上述流行区不要生食海产品,加强防护,注意不要刺伤皮肤。特别是流行区、免疫力低吸人群,来源于流行区的海产品尤其注意防护。当然,也不要过度恐慌,没有海洋创伤弧菌污染的海产品问题不大。
潜伏期可以从12小时到数天,除了疼痛,也伴有呕吐、发烧、拉肚子的反应。要尽量避免吃生食、半生食的水产品,尤其是贝壳类的食物,一定要煮熟透。